•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
  • 010-82872688
  • cfrd@cfrd.org.cn

机构资讯

首页 / 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成就与挑战”研讨会成功举办——新时期乡村儿童发展支持体系合力构建

         2022年5月19日下午,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以线上形式召开“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成就与挑战”专家研讨会暨《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启动会。会议邀请十余位专家教授和社会组织负责人,围绕“乡村儿童服务人才体系专业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与乡村儿童发展”等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展开热烈讨论。会议由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秦伟副秘书长共同主持。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在致词时表示,关心乡村儿童发展,特别是维护好乡村弱势儿童福祉,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是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推进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期望与会专家和代表为乡村儿童发展报告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中国乡村儿童发展事业贡献智慧和思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此次会议充分凝聚各方的知识与经验,达成了多项共识,为中国乡村儿童转型发展做出有益探索。会议集中讨论了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乡村儿童发展的支持系统,与会专家分别从人口理论、前沿项目、城乡比较及乡村优势待视角发表看法,有不少创新性成果和精准的判断。他提议将本次研讨会成果转化为政策和实践层面的行动计划,搭建乡村儿童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利用咨询机制凝聚资源、促进合作,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探索中国特色乡村儿童发展道路。


关于报告

         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央就《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2)》的起草背景与计划进行介绍。2021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首次发布《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1》,该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乡村儿童的生存特点和发展困境,相关内容收录在《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2021)》。此次启动《中国乡村儿童发展报告2022》起草工作,计划围绕“乡村儿童服务人才体系专业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与乡村儿童发展”等开展重点研究。


议题一:乡村儿童服务人才体系专业化建设

 

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陆士桢教授集中讨论了中国乡村儿童服务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她提出,从乡村儿童服务专业化来看,社工专业化是刚性需求,并且乡村儿童问题,尤其是困境儿童问题,是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从儿童服务本土化来看,需要对西方儿童工作进行融入而非嵌入,成为一体,共同发挥优势,承担职能,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和两个基本路径。

         接下来,她分别从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脱贫攻坚、儿童服务必须抓紧抓实等五个角度解读中央重要方针对儿童工作的指导意义,提出儿童社会工作要面向所有儿童、儿童的所有成长阶段、儿童发展的所有问题以及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因素,以提高儿童幸福感和激发自我发展。

         最后,她就乡村儿童服务专业化的行政建设、家庭建设、儿童工作基本技能、儿童社区建设的介入手段、社会舆论和社会资源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阐述,并建议今年乡村儿童发展报告针对乡村儿童发展政策体系、运行体系和人才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陈雪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陈雪梅老师聚焦乡村儿童服务体系中的人才队伍。她首先围绕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部门体系和职责,介绍相关队伍以“县-乡镇-村居”递送方式提供的家庭支持服务和干预性服务。

         另外,由于兼职和全职的儿童主任服务质量不一,专业人员需要研究如何把儿童主任从兼职转向全职,提高服务质量。为此,她提出需要建设一支全职和专业的团队。首先,需要对队伍进行专业化培训,设立专业伦理标准和提供督导支持;其次,提供全日制课程,对在职人员提供短期系统的培训,注重实务实践的培训,建立认证体系等;第三,对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行定期研究;第四,加大财政投入和支持;最后,要提高公众意识。

 

万国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万国威副教授围绕乡村儿童的整体发展和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他认为,乡村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去功能化家庭儿童的问题突出,这类儿童爱情感忽视和校园暴力的威胁程度最高,存在情绪障碍、自残和明显不良行为。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责任过重,儿童福利财政投入有限,儿童福利队伍建设不足和本土干预技术匮乏等。

         他提出,在未来建设上需要提升基层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发现报告风险事件的实务能力;提高基层儿童福利院和未保中心资源统合、干预能力和培训支持能力;改变儿童福利的边缘政策定位;增强干预去功能化家庭的理论解读和挖掘典型案例。


丁珊爱佑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


         丁珊副理事长以“爱佑安生”儿童主任项目为例,讨论了乡村儿童服务人才体系专业化建设的积极效果和升级转型。“爱佑安生”项目重新定位乡村儿童服务人才,从家访服务和儿童之家组织服务两个方向考虑,将人才定位为做好儿童保护的风险防护工作。在培训上,项目从理论知识培训转变为注重案例教学,对儿童主任的培养由理论转向实践和参与;积极和第三方机构合作,让第三方机构对儿童主任进行培训和督导;加强儿童主任和社工的合作,保证儿童主任服务的完整性。


张中伟东润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


         张中伟总监认为,乡村儿童问题面临的不只是经济、学习和生活照顾的困难,更多是心理问题。乡村儿童心理问题干预不足的原因是社会对儿童心理问题关注度不够,心理干预的公益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心理服务专业人才不足。为此提出,心理干预的首要任务是增大公益宣传和倡导,提高社会和政府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搭建社会专业人才和乡村儿童之间的纽带。

         最后,他以“东润启航奖学金”和“东润星尘音乐扶持体系”两个项目为例,讨论东润公益基金会干预乡村儿童心理问题的积极努力和尝试。

 

议题二:乡村振兴与乡村儿童发展

谢琼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谢琼教授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才的转型,而青年是主力军。为进一步促进乡村儿童发展,谢教授认为除了需要尊重儿童成长的一般规律外,还要因地制宜,针对乡村儿童的特点与问题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儿童发展措施。目前乡村儿童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源于以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的支持体系的不健全,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等暂未形成有效的关爱支持体系。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厘清儿童服务的难点和堵点、推广社会组织实践出来的有效方案等来解决乡村儿童发展问题。

 

王军《青年探索》副主编、中国人口学会人口统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王军教授认为,研究乡村儿童发展问题需要增加三类视角:人口视角、区域视角和群体差异视角。从人口视角出发,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化趋势在乡村地区更为严峻,需要关注老年人口堆积和年轻人口外出对乡村儿童发展空间和发展资源的挤压现象。从区域视角出发,人口向东南地区集中,发达地区马太效应明显,落后区域劣势不断叠加,因此不同区域的乡村儿童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各有不同,需要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

 

吕利丹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吕利丹副教授围绕迁徙中国时代的家庭转变和儿童照护等内容,详细阐述乡村儿童面临的照护挑战,呼吁将儿童保护视角纳入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吕教授认为我国的家庭转变具有复杂性,属于“现代”和“传统”共存。在此过程中,流动家庭最大化地发挥了家庭的功能,表现出弹性家庭生产和生活模式,但也面临着更大的家庭危机。针对“流动老人”、“流动儿童”、“流动劳动力”等群体的政策都需要纳入家庭和儿童保护视角。

 

杜智鑫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中心主任



         杜智鑫主任围绕乡村振兴和儿童发展的关系,统筹阐述了乡村儿童发展的短板问题和重点方向。首先乡村振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型,从传统的物质投资转为投资于人、投资于儿童,因此需要用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思考后续的设施建设。其次他认为需要对乡村儿童的现状做出宏观判断,在科学严谨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判断,以此来说明城乡儿童发展之间的差距。此外他认为城乡儿童的政策差距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乡村儿童缺乏专项的政策支持。最后杜主任呼吁关注0-6岁儿童养育服务、乡村青少年职业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

 

牛奔中华儿慈会平台运营部一部主任  



         牛奔主任对中华儿慈会“留守儿童关爱计划”项目内容、成果和展望进行介绍。“留守儿童关爱计划” 通过整合内外部的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项目围绕留守儿童群体,利用乡村学校和儿童之家等多个场域,搭建研究平台、公益合作机构平台和爱心企业合作平台。截止到2022年5月,项目先后对全国范围内的多家机构进行支持,助力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有效路径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