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
  • 010-82872688
  • cfrd@cfrd.org.cn

机构资讯

首页 / 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青年扎根乡土,沃野点亮青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公益未来大学生集训营在京收官

       当盛夏的余温仍在京郊大地上流转,一场关于青春与乡土的深度对话落下帷幕。近期,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2025公益未来大学生集训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59所高校的69名公益社团代表齐聚北京,以“青年扎根乡土,沃野点亮青春”为主题,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在地实践、项目共创等环节,以公益初心,共绘乡村振兴青年蓝图。

(图:集体合影)

        

        主题学习,领悟青年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不是遥远的规划愿景,而是需要青年用脚步丈量、用智慧践行的现实课题。集训营开幕式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围绕乡村振兴政策及“三农”领域发展成果展开讲解。帮助青年加强“三农”认知,点明青年参与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图: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主题分享)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董强,带来了主题演讲——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他以丰富的案例为依托,深入探讨了青年在乡村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他指出,青年投身乡村建设时,常常会遇到诸如数字鸿沟、文化差异等困境。面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了破局思路:通过技术降维缩小数字差距,借助伙伴机制化解文化隔阂。最后,他激励台下青年:“不必等风来,青年本身就是吹动乡村振兴的风;不必问未来,脚下的泥土会给出最生动的答案。”

(图: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董强主题分享)


        课题驱动,让实践扎根真实乡土

       本届集训营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筛选出“十大乡村发展课题”,涵盖生态农业、文化传承、发展运营等多个领域。“我们组负责的‘堆肥循环系统’课题,就是精准对接农场会员对有机肥认知不足的痛点。”来自石河子大学的温欣回忆道。课题实践恰逢雨天,小组要开展驴粪堆肥操作,起初大家对着驴粪的气味与触感,心里满是抵触,不少人下意识地畏缩、犹豫,迟迟不敢动手。在小组老师率先触碰的带动下,大家紧绷的情绪放松下来,纷纷动手将驴粪装进发酵瓶。“亲手试了才知道,原来真的没那么可怕,凑近闻反而能闻到淡淡的草香味!”“这是我们亲手做的堆肥,等将来发酵成熟,真想回来看看它变成有机肥的样子!”组员们感慨道。

(图:青年在田间制作驴粪肥)


       从对原本会被浪费的瓜果蔬菜进行二次加工实现资源利用的“驴家柴窑”,到让城市小学生更好地体验农场生活的“城市娃在农村”,再到用更具温度与共鸣的方式,让乡村的声音跨越地域隔阂的“帐篷剧”……每一个课题都紧扣真实痛点。青年们带着课题走进合作农场、对接乡村项目,在与村民、乡创者的交流中,不断修正思路、完善方案,让创意真正扎根于乡土。


        行动学习,在五阶成长中激发创新

       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青年成为学习的主导者。集训营围绕“课题研究式行动学习”主线,打造了“感知→开题→调研→原型→路演”的五阶成长路径,让青年们在全流程实践中完成从“知识接收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

       在“感知”阶段,青年们走进农场,看农作物生长,用感官触摸乡村发展的脉搏;“开题”环节,他们在指导下拆解课题目标,明确调研方向与方法;“调研”过程中,有人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访谈,有人设计问卷收集村民需求;“原型”阶段,大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方案,经过反复打磨;最终的“路演”环节,展示方案亮点与落地可行性,在点评中进一步优化思路。

(图:青年在田间开展调研)


       专家老师团队的支持成为青年成长的“助推器”:场域专家杨红梅、领导力专家邵红、行动学习专家崔高峰、AI赋能专家孙超等专业人士,分别从实践方法、团队管理、技术应用等维度给予指导;爱故乡创始人黄志友、小毛驴农场负责人汤长江等资深乡创主理人,则用自身经历分享乡村创业的经验。

       不同背景的思想碰撞,总能激发出亮眼的创新火花。针对农场生态时蔬“品质优良却与市民连接薄弱”的痛点,有小组开展了“原味时蔬尝鲜会”实践。“起初我以为‘乡村+公益’就是一场单方面的给予,实践后才明白这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乡村给予的回馈,远比我想象中要珍贵得多。村民的质朴笑容和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韧性,悄然滋养着我对生活和公益的认知。通过这次实践,我对‘能力成长’也有了全新的感悟。过去我单纯地认为能力成长就是学习硬技能。如今才明白,理解乡村文化、共情村民需求同样也是关键能力。只有融入在地语境,公益行动才能更‘接地气’‘有实效’。”来自南京大学的冯勇认真道。


       领导力锻造,在协作中实现认知升维

       7天的高强度学习与实践,不仅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青年领导力淬炼的熔炉。在团队协作中,青年们学会了高效分工与共识构建:有人擅长调研,就负责数据收集;有人善于策划,就主导方案设计;有人表达能力强,就承担路演任务。面对意见分歧,他们不再是“各执己见”,而是通过沟通找到平衡点,在多元角色中共同推动集体目标实现。

       “在青朱数学实践基地,我们小组不仅带领家长和孩子探索在农作中体验数学的精髓,更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激发参与热情。这种知识传递与思维启迪的双重收获,让我深切感受到:所有熬夜修改方案的坚持、反复推敲环节的执着,都在此刻化作了最珍贵的回响。”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杜正昊说。

       从政策学习到实地调研,从创意迸发至项目落地,青年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友谊,更找到了参与乡村振兴的“打开方式”。未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将携手更多社会力量,串起高校与乡村的“资源线”,搭起人才振兴的“连心桥”,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青春火种,助力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