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甲2号4号楼一层101
  • 010-82872688
  • cfrd@cfrd.org.cn

机构资讯

首页 / 机构新闻

机构新闻

汶川地震后十年,社会力量救灾扶贫创新成效显著


      5月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共青团四川省委及多家社会组织在北京共同举办“灾害风险管理助力脱贫攻坚——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研讨会”。国家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巡视员方志勇、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共青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符俊杰出席并致辞,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主持。壹基金、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等公益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救助儿童会等国际机构代表和媒体代表出席会议。


图 ∣ 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巡视员方志勇致辞


      国家应急管理部救灾司方志勇副巡视员在致辞中强调社会力量是参与救灾减灾的重要力量,也为脱贫攻坚创新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图 ∣ 共青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符俊杰致辞

 

      共青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符俊杰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防灾减灾工作,致力于四川灾后重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图 ∣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致辞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在致辞中提到:中国是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因灾致贫占贫困人口20%,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易反复的因素之一。到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挂念在心、亲力亲为组织领导实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时代使命、是核心工程。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创伤,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管理的创新不断推动乡村灾后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救灾扶贫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扶贫基金会作为以扶贫济困为宗旨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救灾中不断创新突破,将灾害救援、风险管理纳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整体考虑,积极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中来。

 

      2008年至2018年,十年间,我国参与自然灾害救援的公益组织数量、投入救灾款物规模不断递增,涉足的救援领域以及救援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公益组织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创新灾害救援模式,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组织灵活、服务多样的优势。公益组织救灾模式也从属地救灾逐渐转向联合救灾,从单纯的紧急救援转向防灾减灾、备灾、救灾以及灾后重建全领域灾害风险管理,救援项目从“赠予”式向受益人“参与式”、“合作式”多重模式发展。社会力量通过全方位参与灾害援助工作,不断创新打造适于受灾地区发展的援助项目,这其中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美丽乡村”、“善品公社”项目、壹基金“韧性家园”项目等。

 

图 ∣ 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部助理主任刘志华作《灾害风险管理助力脱贫攻坚—以中国扶贫基金会为例》主旨报告

 

      汶川地震灾后十年,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开展减防灾、备灾、救灾、灾后重建工作,打造救灾扶贫全领域模式,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型救灾扶贫项目,努力瞄准特定群体——建档立卡人口;瞄准突出问题——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瞄准帮扶重点——通过群众参与式的措施方法,扶到根、扶到点、扶到位。认真总结有关项目中群众发动不够、参与度不高、组织基础薄弱、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将灾害救援与灾后重建工作聚焦在贫困县、贫困村,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基线调研、科学设计和新项目实施。先后通过乡建模式打造美丽乡村、善品公社等生计扶贫项目;通过全民公益模式打造爱加餐、爱心包裹等教育扶贫项目;通过回应灾区深层需求打造童伴妈妈、中扶养老等健康扶贫项目;以及通过NGO合作打造公益同行等基层社会组织扶贫项目。自2008年以来,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开展149次灾害救援行动,支出救灾款物14.1亿元,对受灾害影响的贫困地区群众提供针对性帮扶,直接受益人数累计达541.19万人(次)。

 

图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彭宗超发表《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回顾与前瞻》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教授以灾害风险管理的汶川十年为主题分享我国灾害管理十年来的发展。在演讲中回顾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演化过程,提出了未来风险治理“一本四全”的理念,即以人为本、全灾种、全过程、全主体、全方位治理,同时结合我国文化提出“和合风险管理”(政府主导跟社会协同要有机整合、无偿跟有偿结合、物理的重建和心理的重建结合)。


 

图 ∣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韩俊魁发表《汶川地震以来社会组织响应自然灾害的思考》主旨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韩俊魁副教授梳理分析了汶川地震以来社会组织响应自然灾害的思考。同时表示社会组织本身发展参与灾害救援,除了专业化,还有自身组织的内部以及网络化的形成这些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图 ∣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浩明发表《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推动灾害管理国际合作》主旨演讲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深度分析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推动灾害管理国际合作。黄浩明教授表示:社会组织参与国际人道主义合作的机会已经到来,社会组织走出去需要借助各种渠道,以及提高社会组织综合能力。有序健康发展,真正地参与到全球的应急管理中来。

 

图 ∣ 主题讨论:灾害风险管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从左往右依次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韩俊魁、救助儿童会项目运营总监张红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灾害管理处处长张素娟、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韩淑燕、中国扶贫基金会灾害救援部项目处长朱一存、雪山村合作社理事李贵勇

 

主题讨论:灾害风险管理与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从左往右依次为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浩明、基金会救灾协调会总干事徐凡、共青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符俊杰、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创始人邱莉莉、壹基金项目官员徐雅魏

 

      来自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国际救助儿童会、壹基金、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北京天使妈妈公益慈善基金会、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等嘉宾就灾害风险管理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灾害风险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享。

 

图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作论坛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作会议总结:汶川十年是一个开端,是一个十年再出发。如何在灾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间建立一个通道,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对于组织而言,在业务模型上需要有所探索,从一个输入型业务的模式向内生型的能力增长模式转型;二是在组织层面之上的联合行动,通过组织间的合作网络建设,推动更多的伙伴共同成长;三是需要建立一个跨界的学习网络,通过跨界学习不断融合更多创新理念;四是在国家政策环境和背景下,探索韧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实现对简单的灾害本身、风险因子的探索,还要对承载议题,承载环境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些属性上,包括社会资本的重构,这些重构我们还在路上。